主题词:风机

【21世纪经济报道】华锐、金风"带头出国":英国或为桥头堡

2010-10-19 中国服装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华锐风电未来海外市场的营业额要超过公司总收入的30%,力争达到50%。

  火速发展的中国风机制造企业,正在谋划大举进军国际市场。

  在近日举办的2010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韩俊良向本报记者透露,华锐风电未来海外市场的营业额要超过公司总收入的30%,力争达到50%。

  同日,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202.SZ;02208.HK)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武钢也向本报记者表示,金风将致力于实现技术、市场、资本、人力资源四个维度的国际化。预计未来3-5年内,海外业务收入将占到公司总收入的30%左右。

  对海外市场野心勃勃的,并非只有华锐、金风两位“带头大哥”。

  记者获悉,上海电气(601727.SH)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祁新平预计,2011年其海外业务将占公司营收的20%左右;三一电气有限公司国际营销公司总经理詹亮也透露,长期规划国际市场的份额将占三一电气整个市场份额的30%。

  企业纷纷向海外扩张的背后,或是增速放缓的中国风电市场,已经不能满足本土企业的“疯长”需求。

  英国或为海外市场桥头堡

  已连续四年实现装机容量翻番的中国风电产业,正在迎来增速放缓的拐点。

  13日国际风能大会间隙,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预计今年国内新增风电装机约为1000万千瓦。这意味着2004年以来,我国风电行业新增装机的绝对值将首次出现下降,增长率第一次从100%以上跌落到40%左右。

  实际上,因为陆上优质风资源的“跑马圈地”告一段落,风电并网瓶颈短期内难以消除,业界普遍预期,从今年开始,国内风电新增装机将大幅回落,风电行业将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平稳发展阶段。

  然而,已在国内市场取得主导地位且产能不断扩张的本土风机制造业,并不打算就此止住火速扩张的脚步。

  “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大力提倡新能源的发展,国外还有更广阔的市场。”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分析。“中国风机走向全球、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

  以英国为例,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其拥有欧洲40%的风力资源,可谓发展前景巨大。英国驻华贸易投资参赞摩根(Alastair Morgan)10月12日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英国可再生能源占比仅为2.5%,但英国已经签署承诺,要确保到2020年至少有15%的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记者获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之一,英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GW。而未来10年,将新增32GW。如此广阔的市场,吸引了西门子、GE、三菱等一批企业,但还未见中国的风电装备企业进入。

  “华锐、金风目前都在探索海上风电技术,如果进入欧洲的海上风电市场,英国是一个很好的桥头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

  摩根也并不掩饰对中国企业的欢迎,“现在是企业们投身英国新能源产业的好时候,尤其是那些在中国市场上本身就具有优势的企业。”

  在众多本土风电设备商中,华锐风电在海上风电方面发展较快,此前其是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项目的设备供应商,在10月8日开标的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中,华锐又拿到两个项目。华锐风电副总裁陶刚对记者透露,未来五年,其海上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

  如此看来,华锐风电与英国市场好比是“烈火”与“干柴”,但对于摩根投递来的橄榄枝,华锐并不打算贸然伸手接纳。

  “不管是比较成熟的欧洲或者北美市场,还是澳大利亚、南美等市场,我们都还在看。”陶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昂贵的“买路钱”

  实际上,尽管众家企业海外扩张的野心不小,但对于如何吃到国际市场这块“大肥肉”,普遍持有谨慎态度。

  “相比较而言,亚洲市场更开放,欧美市场的准入门槛更高,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难免存在制约。”Nordex中国首席执行官Jens Olsen坦言。

  但摩根告诉记者,“英国市场有非常清晰的政策,我们希望提供的是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和公平的投资环境,不会对任何企业有歧视或者不平等待遇。”

  只不过,因为各国的开发、运行风电场机制不一样,“吃惯了”政府补贴的中国企业在西进路途上,遭遇“水土不服”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

  金风科技战略与规划总监周彤解释,国外都是市场化的独立开发商在开发风能,“他们一定要考虑回报,因此对机组的质量和发电效率要求更高。”

  以美国为例,其风电市场的吸引力源于美国的可再生能源配额,成本仅为7美分/度的风电电价,美国电力商购买的价格却是0.4-0.6美元/度。

  不过,美国的风电场开发商往往要从银行申请贷款去购买机组,银行提供这样的项目融资首先需要保险公司的担保。但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中国的风机厂商很难获得国外保险公司的承保。

  “保险机构认为不少中国品牌缺乏国际认证,也没有长期安全运行的经验记录。”詹亮对本报记者表示。

  IFC高级顾问Dana Younger证实了以上说法,他告诉记者,中国风电设备企业在有些领域不透明,以至于金融机构并不能了解到风机的运营记录。“即使看到产品的序列号,也不知道是什么设计支持。”

  周彤透露,在很多市场上,知名的大银行只给两家厂商做机组融资,“一家是维斯塔斯,一家是西门子。”因此,中国企业要去国外开拓市场,初期一般都是要利用本国银行来贷款,先把安全运行记录和信誉建立起来。

  然而,这似乎也只是缓兵之计。即使中国企业从国内获得了融资,也不一定就能在国外做成项目。

  专业从事可再生能源服务和管理的美国美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航告诉记者,美国主要有三项风电补贴政策,分别是:生产税补贴(PTC)、投资退税(ITC)和财务部津贴(1603条款)。

  以PTC为例,原则上讲,只要是2012年12月31日前并网发电的风电场,都可以申请这项补贴,即2.1美分/度。不过,因为这项补贴是通过退税的方式来拿,而中国企业根本不在美国交税,所以并不能享受这项政策。

  陈航介绍,以业界的标准,每个风电项目,中国企业从国内商业银行能够获得所需投资约70%,另外的30%需要税务投资人和风电场开发商分别投入20%和10%。

  但是,因为拿不到补税的收益,在美国基本没有税务投资人愿意给中国企业投资。这带来的后果是,中国企业不仅需要从国内带去更多的融资,还要承受一定项目回报的损失。

  尽管美国等西方市场的准入门槛较高,但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在路上。

  5月20日,金风科技与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京签署了一份《开发性金融规划发展与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国开行将为金风提供融资合作额度60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金风科技扩大海外业务。

  武钢向本报记者透露,金风目前用这部分资金在德国塞浦路斯开发项目,具体则由其控股的德国VENSYS公司执行。

  原文发布地址:http://tech.sina.com.cn/it/2010-10-19/01084759654.s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