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本土服装

本土服装品牌纷纷转战三四线城市

2011-09-21 中国服装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进入2011年以来,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本土品牌纷纷开辟三线及至四线市场。

  进入2011年以来,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本土品牌纷纷开辟三线及至四线市场。
  
  笔者居住在北京通州梨园镇,是名符其实的“乡镇”级行政区。原来就是农村,近两年这个地段突然热闹起来,先是“贵友”和“蓝岛”相继开业,紧接着,今年年初,位于梨园蓝岛大厦对面的餐馆一条街突然纷纷停业,经打听,原来是被一个有钱的服装商包下来改建成服装专卖店。几个月后,“361”、“美邦”、“森马”等店铺陆续开业。与此同时,新开业的蓝岛大厦则有哥弟、雅莹、ONLY、VEROMODA等中外品牌开始入驻。


  
  前文说过,国际奢侈品牌已经把店开到了中国的二三线城市,相应地,中国本土品牌则相继开辟三、四线城市乃至乡镇一级的行政区。
  
  这也是一种回应,尽管是被动的回应。处在这个时候,对本土品牌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生存下去。
  
  在高端市场,对于国外大举入侵的奢侈品牌,本土品牌不能硬碰硬;在中低端市场,本土品牌要利用自己的渠道、文化,以及主场优势,走差异化路线,为自己谋求生存的机会。
  
  这一点,杉杉控股主席郑永刚早就看到了:“所谓奢侈品,已经被历史地定位了,中国服装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这个高度。”
  
  “欧美品牌早已先入为主,大家对于本土奢侈品更多地是抱着一种旁观者的态度。”东北虎董事长兼艺术总监张志峰说,“中国品牌缺的不是文化,不是历史,也不是品质,而是品牌本身;国际品牌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史了,而中国品牌不过二十年左右。”
  
  知名学者郎咸平对服装品牌的看法值得重视,“所谓品牌,是一个产品运作成功的结果,而不是手段。”
  
  说这番话的起因,是近几年业内纷纷兴起的收购品牌热。“我们一些民族企业家,看到自己做的鞋子、衣服,挂上一个意大利牌子,价格就翻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就以为秘密在于品牌,觉得买一个现成的牌子就万事大吉了。可是,事实恰恰相反。”
  
  郎教授的说法不无道理。我们一些民族企业只是看到了品牌能够带来销售,却没有看到国外成功品牌背后的艰辛。
  
  同样,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王茁也表示,“相比打造顶极奢侈品来说,我认为中国服装比较容易走得通的路子,应该是学习美国时尚,走大众流行的路子。”
  
  国外品牌,有先天的品牌优势,有政策优势,他们占领了最好的地段,在有些城市,有些地方,甚至进店第一年免租金,免费装修等等。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政策因素,有消费者因素,还有舆论导向的原因,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
  
  对于本土品牌,保持低调,守住自身底线,先求生存,再求发展。这方面,像白领、东北虎这些品牌,本身的消费群体比较固定,不容易受到影响。然而,对于一些价位在两三千元左右的品牌,生存就比较艰难。
  
  另外,也可以像美邦那样,以优势的物流系统分食“快时尚”市场。
  
  美特斯邦威服饰刚刚进入市场时,主要竞争对手是真维斯、佐丹奴等,几年以来,美特斯邦威已经成为国内休闲系列服饰的领头羊。美特斯邦威上市后,竞争对手不再仅仅是本土的品牌了,它将目标锁定在了H&M、ZARA这些国际“快时尚”行业的领头羊上。
  
  美邦相关人士称,在中国,25—35岁之间的人群着装还是个空白,这部分人群的着装需求还没有充分开发。据悉,25—35岁的大部分人已经参加工作了,所以美特斯邦威接下来将要挖掘这一部分人的服装需求,定位在年轻、时尚、商务的上班族。
  
  据了解,美特斯邦威募集资金绝大部分将用于营销网络建设,这意味着“连ZARA都一直羡慕的美特斯邦威终端渠道”将再次发力。当ZARA的“快速时尚”之下,仍然有本土品牌的空间。
  
  最后,说到本土品牌,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OEM。
  
  方女士最近很“闹心”,前不久她在专卖店花了1960元人民币买的Coach钱包竟然是“MadeinChina”。“早知道是‘中国制造’,我还不如干脆买个国产钱包好了,”方女士说。
  
  中国人不愿意买“中国制造”,这听起来有点怪,但这是事实。有报告显示,有八成国人不愿为“中国制造”买单。
  
  关于做OEM代工,业内普遍呈积极态度。这种看法认为,中国为奢侈品做代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既能赚取加工费,又解决了就业,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OEM,学习国外品牌先进的生产工艺与管理经验。
  
  前两项利益是不言而喻的,最后一条,也有成功的范例,比如,国内知道高端品牌“东北虎”就是先做OEM,后创品牌。最近在淘宝上卖得很火的“麦包包”,长期以来为米奇与金利来做代工,做出了自信,开始自创品牌。
  
  而不管从服装业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宏观经济的角度,我们也应该看到,“从OEM走向自主品牌”,不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过程。而且,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OEM的日子愈发不好过。密集的生产任务,微薄的加工费,让加工企业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有的企业做OEM只是为了争取出口退税。而每次调整退税政策,老外全都“门儿清”,直接把好处分去一半。然后,OEM企业又吵着提高退税率。这样做的结果,就如“喝海水解渴,越喝越渴”。
  
  早些时候,财经评论人叶檀就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制造业只是奢侈品牌背后默默无声的贫穷的制造者,中国就是代工再多的奢侈品,也不会成为财富的分享者。”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奢侈品消费增速全球第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家。商务部预计,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占全球总量的23%左右。
  
  这是全球奢侈品牌的福音,却不是中国提振内需的福音,也不是中国服装业的福音。
  
  一个发展中的社会需要的是逐级提升的消费,而不是低端与高端消费截然分隔的市场。我国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失衡: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在上升,但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却在下降;二是政府消费增加而居民消费下降、城市居民消费大于农村居民消费。
  
  普通公众消费没有取得根本进展,奢侈品消费增速却一枝独秀,说明中国的分配机制失衡,通过资本、房地产等市场一夜变富的群体,通过扭曲的“劫贫济富”的所得税政策,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奢侈品消费能力。
  
  前不久,Prada香港上市融资160亿。有网友评价说:“以前是老外出钱,中国人加工,再卖回中国人。现在倒好,连出钱的也变成中国人啦。”这绝不只是简单的调侃。
  
  “奢侈品消费的兴盛如果在经济与文化健全之后,成为中国内需崛起的标志,我们为此鼓掌;而现在却成为贫富差距与内需不振的象征,让人深感忧虑。”叶檀的忧虑,相信也是业内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
  
  所以,不论从服装业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重新审视当今的OEM加工业现状。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