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优化供应链聚焦成本高企
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眼里,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新常态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格外关注:一是要素成本的优势在逐步稀释,二是产业两极分化的趋势在逐步加剧。这意味着原有的优势已无法再依赖,行业急需塑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即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供应商选择与优化”的主题便应运而生,成本高企的时代下,如何让供应链更加有效,成为2011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热议的话题。
供应链创新的时代语境
套用当下流行的通俗语,2011第四届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爆棚”了。7月22日上午,提前到达浙江绍兴柯桥的会议现场,参会者的热情着实让人震惊。幸亏主办方提前安排,望着四周站着听讲的代表,不由得心生敬意。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境遇,让供应链的话题如此受追捧?
孙瑞哲用“新常态”、“新矛盾”来概括当前的宏观环境。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新常态是什么?“第一,是不确定性;第二,是确定性。”孙瑞哲说。不确定的因素主要是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的不不稳定性,政策取向的大起大落,将给行业带来很深的伤害。确定的因素,代表着成本高企时代不可逆转,行业两极分化,产业集中度提升成为必然。
在孙瑞哲的演讲里,货币紧缩的政策走势PK亟待释放的消费需求(内销市场),综合成本上升PK“性价比”时尚消费模式(外销市场),上游BTS模式PK下游BTO模式,构成了当下产业发展的三个新矛盾。
具体说来,就是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直接造成企业的贷款难、投资难,然而,扩大内需又成为了"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在18千克左右,而"十二五"期间将达到22千克,消费需求的井喷,与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的抑制效应,存在着内在的冲突,需要政策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经济增长之间把握时间表和恰当的力度。
第二个矛盾,以美国市场为例,1995~2010年,由于跨国采购成本下降,居民服装消费价格指数下降12.4%,而同期所有消费品,如食品、医疗、能源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对应的是2008.1-2011.5的统计数据,美国自中国进口服装价格指数却提高了17.46%,而美国自中国进口的服装增速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同比回落。
从整个出口数据来看,2011年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增长21.49%,数量仅增长3.8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2.52个百分点。这其中隐含了一个信号:理性消费的"性价比时尚"渐成主流,市场是否愿意为价格上涨买单,根本前提是不能对生活方式进行彻头彻尾的颠覆。不过,虽说面对着成本上升的压力,但在孙瑞哲看来,我国纺织服装的竞争力的比较优势还将维持较长时间。
第三个矛盾,以棉花为代表的上游生产模式是典型的BTS模式(BuildToStock),即计划生产模式,它通过原料物资的供应操纵影响下游的价格。而纺织服装品牌商则多采用典型的BTO模式(BuildToOrder),即接单生产模式,直接面对终端消费需求,需要对订单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慢周期”与“快时尚”,BTS与BTO之间的冲突,将导致供应链信息传导的失真,导致上下游产品的价格倒挂。
这种新的时代语境,催促着整个供应链积极发展创新的管理模式。而身处成本高企与订单萎缩夹缝中的生产商与品牌商们,也期望着通过供应链的和谐与健康找到诺亚方舟。
现代供应链的竞争力
时代改变着一切,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网、消费者,以及由此构成的供应链。
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看来,供应链是双向与互动的链,采购商、零售商和服务商都不是独立的存在。供应商作为客体被选择,是下游对上游的选择,话语权往往反映在消费者的需求上。供应商作为主体的选择,是上游对下游的选择,一般用价格来表达,其话语权开创了新的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
杜钰洲认为,影响供应链构成的外部因素中,有三点不容忽视。一是技术类因素,技术革命不仅改变着生产方式,也改变着消费方式。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供应链可以延长到全球,也可以缩短到消费者自己完成。技术的进步,是构成现代供应链的基础。
第二,全球化因素。全球化为供应链的创造实现了多种选择的可能,同时也代表着多种风险。在全球化经济中,供应链不断调整,改变了市场竞争格局。基于此,比较优势的原理更加会成为现代供应链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在全球化时代,技术进步的时代,我们的机会在于比较优势的提升,而不是停止在简单的加工上。
第三,文化因素。文化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构成和管理。现在人们的价值观更看重可持续性,这首先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上,这也令清洁、安全成为供应链的一个连接原则。此外,人们也更重视产业结构的可持续性,于是品牌文化从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转变为对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的创造。
几个要素综合起来,杜钰洲对现代供应链竞争力的定义是,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其次是协作的力量,最后体现了真善美、以人为本的原则。
供应链优化的新举措
根据杜钰洲所说的三大要素来考量,为了应对当前的行业形势,供应链的优化与管理,开展了哪些新的尝试?
在全球化格局中,为了保证供应链上的比较优势,孙瑞哲介绍了供应商选择与优化的三个新举措。举措一:硬成本的软消化。根据2011最新的埃森哲调查,包括原材料、物流运输、劳动力等硬成本问题依然成为了制约供应商选择与产品价格上涨的首要因素。基于此,通过替代型原料的技术研发,以及金融工具的针对性使用,逐步实现成本风险的分散、降低。
举措二:制造供应商的品牌化。孙瑞哲指出,这将成为应对成本高企时代的一个重要举措。行业发展的规划导向中,将品牌划分为工业制造品牌与终端销售品牌;自主品牌培育的“百、千、万工程”,也将上游品牌纳入到培育范畴,以改变上下游自主品牌力量失衡的局面,为制造供应商的“品牌化”创造有利环境。
举措三:资源整合下的供应链集成创新。在孙瑞哲看来,集成创新的思维首先体现在提高质量标准在全产业链的适用性,改变纺织服装产业上下游企业标准冲突的问题。具体操作的话,就是在产品设计初期,鼓励供应商参与新产品的共同开发,共同预测终端消费需求,节约开发成本;建立信息共享与信息支持的机制,实现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识别系统RFID,达成库存信息共享、销售信息共享、需求预测信息共享、订单状态信息共享和生产计划信息共享。
而在供应链的绿色化管理方面,孙瑞哲介绍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推出了CS9000T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这个社会责任体系分为劳动关系和谐、环境和谐和供应链的和谐三个部分。6月28日,16家在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企业联合发布社会责任年报。
供应链上下游的对话
作为一个既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也有纺织检测设备、染化料生产商,以及服装品牌参与的大会,供应链上下游也发起了对话——我希望与什么样的供应商合作,我能为下游提供什么?亨斯迈纺织染化事业部总裁Paul说:“亨斯迈是差异化化学品的全球制造商和营销商。到2030年,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四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占全球生产总值的30%,同时他们将消耗掉世界43%的水资源。估计未来20年将会出现40%的水供应缺口。鉴于纺织品业是世界上第二大水资源密集型的产业,我们必须在生产链的各个阶段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并采用创新技术,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
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周如生:“供应链优化的关键,就是纺织产品生产、销售、信息传递和服务。中国轻纺城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型专业市场,通过积聚纺织类产品,会聚纺织行业权威信息机构,完善公共配套服务,逐步形成了传统的市场商铺、现代商务城、纺织商务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专业市场。‘十二五’期间,我们将通过有形与无形市场联动、国内与国际市场联动等,力争成为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的核心环节。”
浙江雅莹服饰有限公司工业事业部部长仇瑛则表示:“我们做女装品牌,产品比较多。我们采购的特点就是小批量,多品种,交货快。在供应链中,我们碰到的问题就是,由于采购的量少,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要求较高,难度也相对较大。第二,由于品质要求高,顾客对我们的期望值也比较高,产品附加值较高。第三,我们用的面料比较新,基本上面料还没有大规模投入市场应用,我们就要先行选用了,这样,产品的品质管控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环节。供应链对我们而言,是比较现实而又关键的。我们不是把供应商作为买卖关系,而是作为业务合作伙伴,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 ·陶华碧的“老干妈”辣椒王国
- ·叶华能:客家之子创宝丽华传奇
- ·李嘉诚:华人首富的“超人”秘诀
- ·“绵山寨主”闫吉英
- ·梁小雷:“深藏不露”的低调船王
- ·扬子江“船长”徐镜人
- ·俞敏洪:最富有老师的创业故事
- ·黄光裕和他的430亿传奇
- ·刘汉元:四川的另一个饲料大王
- ·徐乘和他的糖果王国“徐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