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服装

危机下成都服装企业接上亿元订单

2009-03-10 中国服装投资网
 

  前日周末,45岁的遂宁人李志强却依然忙得不可开交,下午3点才吃上了午饭,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了。这几个月来,自己在成都的服装厂订单突然增多,多得"做不完"。与沿海城市企业纷纷关门歇业度"寒冬"的窘况截然不同,集中在成都的不少大小服装厂家生意红火。金融危机风暴从沿海城市刮来第一批总价值超亿元的海量订单,也将一个难得的提档升级机会送到长期与"低档次、低价位"划等号的成都服装行业跟前。

  订单如潮成都服企生产"搞不赢"

  "李总,布料不够了!""后天就是交货日期了,要不要增加工人?"……刚过完新年,李志强和他设在新都斑竹园镇的工厂,就进入了全速运转状态。"以前是愁货卖不出去积压在仓库,找不到订单,现在是愁生产力不够满足不了订单的需求。"李志强感叹,金融危机袭来,厂子的生意却出人意料好起来,"始料未及啊!"

  "我们的做工、面料和水洗实际比沿海还好,但以前提到成都、荷花池,外地客商就认为是低档货,价格和销售量都大打折扣,很多时候不好销。"年初,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沿海城市一些服装工厂倒闭之时,李志强惊喜地发现:订单猛增。

  男裤刚从生产线上下来就被买家买走,库存的20000条男裤也全部卖光,订单就像雪片一样接踵而至,全厂每天2000条休闲裤的生产量,依然不能满足需求,"要满足所有订单,起码得每天生产4000条以上。"李志强想尽一切办法扩大生产量,在厂外新租下3000余平米的民房,用作厂房和工人食堂、宿舍以消化更多订单。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新都龙桥镇另一家儿童服装生产企业,前来成都创业的浙江人陈勇江也接到了来自沿海、四川省内的订单,"年初以来,市场需求至少增加了50%,我分析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位于跷跷板一边的沿海企业久居高位,遭遇金融危机风暴之后下落,处于另一方的内地企业必然上扬,再加上国家拉动内需的诸多举措出台,西南重镇成都则顺理成章地迎来被转移的海量订单。

  荷花池九龙泰华

  服饰大都产自成都

  "机遇大于挑战,成都服装行业的机会来了。"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淑琼说。成都集中着上规模服装企业2000余家,占全省的40%,成都服装业的产值几乎是成都鞋业的5倍,却一直"羞羞答答"藏在幕后,"荷花池、大成、九龙、太华这些市场上那么多服饰从何而来?其实大部分就是成都本土生产的,只是品牌不行、名气不够。"走进服装企业聚集的新都斑竹园、龙桥、大丰镇,郫县的安靖、雍渡等,随意敲开一户院坝的铁门,都可能会撞见一家服装企业,但却很难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牌子。陈勇江说,成都大多服装企业看似贴牌生产,但其实都是自己在沿海或香港注册公司后创立的牌子,"就因为在本地创牌子很难打响,人家不信你。"香港也由此诞生很多代理公司,为成都服装企业负责品牌"后勤服务":偌大的办公室里排满了电话,每一部电话的号码就是内地企业在香港注册品牌的公开电话,专人接听以让外界确信品牌的真实性。

  成都服企欲实现自有品牌的梦想

  红火的生意让李志强和陈勇江同时萌生一个念头:搬厂。"成都城市发展很快,现在的厂房以后肯定都是要拆迁的,我想借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搬厂,真正拥有标准化厂房,做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不再让'自己的娃跟别人姓'!"成都得道龙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强说,成都很多服装企业诞生十几年,至今都没有产权属于自己的厂房,只能不停地搬迁,"搬家搬得烦不胜烦,哪里还会有精力创造品牌搞再持续发展?"察觉出这一产业动态的成都周边区县已开始行动,以吸引服装企业前往落脚。彭州市工商联(商会)副会长廖年表示,彭州已制定了支持服装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

  杨淑琼介绍,"金融危机带来了订单也带来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信号,成熟的成都服装企业应该借这股东风,寻找成都周边最适合的地方落脚。"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