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纺织 服装

浙江服企该如何冲破困境?

2008-07-22 中国服装投资网
 

  据报道,在浙江象山县,已有100多家规模较小的针织企业关门或转产。然而,就在整个纺织服装业相对低迷之时,一些企业却仍然保持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率。究竟是什么使这些企业得以在困境中突围?

  发展循环经济“抠”利润。位于北仑区的申洲针织是一家拥有3.5万名员工的企业,给优衣库、耐克、阿迪达斯等企业贴牌,可谓“家大业大”,但申洲在控制生产成本方面却很“抠”,在企业内大做节能减排文章:投资1亿多元建自备热电厂、投入1.5亿元改进染色设备、投资3000万元建设国内最大的中水回用系统……几年前的这些措施如今都体现出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当时水价每吨只要2元左右,一些同行认为我们是在花冤枉钱,但目前水价涨到5.1元/吨,优势马上体现出来了。”申洲针织常务副总经理陈忠静告诉记者,以公司每年节约180万吨水计算,可以省下900多万元。同时,中水回用和冷却水回用系统每年可节约2000多万元。“和2003年相比,申洲现在的产量翻了一番,但用水量没有变化。”陈忠静说,循环经济让申洲尝到了甜头,今年计划再投资建设中水回用二期工程。

  引进合作伙伴共担风险。作为宁波服装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杉杉也感受到了“寒流”,但影响很小。“杉杉几年前就有所准备,对服装厂进行了调整,宁波11个厂目前已有9个开展了中外合资。”杉杉集团总裁郑学明告诉记者,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达到资源共享,共担风险,共同收益。由于适当避开了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展开竞争,“与10年前相比,我们的生产能力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控制。”郑学明说,杉杉在这次“寒流”面前,站稳了脚跟。上半年杉杉集团总销售额增长36%,利润增长了17%,出口创汇增长了30%。

  打造产业链提升竞争力。巨鹰集团是象山县最大的针织出口企业,通过实施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战略,在企业内部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先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引进先进的研发、测试设备,用1.5亿元整合收购了原新疆托峰棉业纺织有限公司、新疆托峰棉业股份有限公司塔河分公司,在新疆建设了棉纱、精梳纺生产基地。去年以来,棉花的价格一直起伏不定,针织企业生产成本很难控制,但这些拥有自己的原料基地的企业并没有受到影响。
 
   研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宁波一些服装企业在“负重前行”中,也在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对产品进行结构调整,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巨鹰集团投资2亿元建设了年产2万吨高档面料的生产线,同时关闭了2个成衣厂,压缩了三分之一的成衣产能。宁波甬南针织有限公司与福建、广东的针织面料生产企业联合,开发了木浆纤维、大豆纤维、竹纤维、彩棉等具有功能性、复合性、防水、吸水的高档面料。“原来生产一件针织内衣价格约15元,现在生产的印花、绣花休闲女时装售价提高到40元至50元,这种女式时装在俄罗斯每月的销售额就达300多万元。”甬南针织总经理张承志告诉记者。

  依靠品牌战略尝到甜头。国外市场不好做,而许多以前就学会了“两条腿走路”的服装企业的日子则要好过多了,特别是一些在国内已经打出了自主品牌的企业,市场占有率不降反升,利润直线上升。宁波博洋服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惠君告诉记者,博洋集团今年销售势头良好,这得益于博洋品牌战略和虚拟制造的成功,目前博洋旗下拥有博洋、德玛纳、唐狮、艾夫斯、涉趣等6个品牌。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