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纺织
政策暖风难治纺织业“感冒”
2008-12-15 中国服装投资网
对于挣扎在寒冬中的中国纺织企业来说,2008年下半年可谓是政策暖风频吹:5个月内出口退税率两次调整、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实转”暂停、扶持轻纺工业“国六条”出台……当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宣布后,国家也透露信号,要“重视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遇到的困难”。
但这些措施除了提升中国纺织企业渡过难关信心,业界似乎对其实际效用并不看好。
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
近几个月迅速变化的统计数据显示,出口急剧下降、投资降到冰点、内需增幅大幅趋缓——中国纺织业发展的三驾马车都后继乏力。业内人士表示,为避免纺织业发展硬着陆,必须拯救纺织产业。
联合证券分析师汪蓉认为,政府密集出台诸多扶持政策,表达了对出口快速下滑和失业率上升的忧虑,“我们认为其正面效应不可否认,特别是在增强企业信心、实现经济软着陆方面”。
但她也表示,扶持政策只是手段和加速器,“最终行业何时回暖,还要看内外部需求何时复苏”。
来自浙江省经贸厅的数据可以窥见冰山一角。仅浙江一省,2007年同期有出口记录而2008年没有出口记录的企业达1735家。而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也显示,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额1898.9亿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是2001年6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内需市场也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4%,但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7%,其中,服装价格下降2%。这表明国内服装消费增速下降非常明显。
尽管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遭遇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但商务部《纺织商业周刊》总编辑樊敏表示,中国纺织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需求萎缩,正是这一主要矛盾导致了中国纺织业目前面对的一连串难题。
政策扶持需连续
在记者询问“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对出口业务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时,杭州一家服装贸易公司的叶先生向记者反映了另一个问题。
“前几年,国家出了一个退税政策,如果服装成本高于最后收汇得来的钱,多出的部分将不能享受出口退税,但这个政策是建立在汇率稳定的基础上。今天欧元跌了20%多,很多订单都亏损,成本都高出收汇,这造成了企业双重打击:一方面汇率下降导制亏损,另一方面又面临着退税的减少。”
叶先生举了个例子,假设一件衣服下单时的成本是5个欧元,汇率为10,即50元人民币,当货物运出后收汇时,汇率降到8,那么这件衣服就折合成了40元人民币,服装成本比最后收汇的钱多出10元,而这10元就无法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就是说,如果赚钱,退税是不会变的;但如果生意做亏了,不但那部分亏损成本要自己承担,退税也相应减少,会亏得更多。”叶先生认为,提高出口退税本是国家好意,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次欧元跌得太厉害,问题就出来了。”叶先生觉得,“这个政策太死了”。
而据记者了解,碰到这个问题的外贸纺织企业不在少数。叶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向当地的税务部门反映过这个问题,他们也觉得问题普遍,但就一句话:这是国家政策,没有办法。”
“我国在外贸政策的制定上缺乏一定战略性和连续性,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樊敏如是说。
重在治本而非治标
樊敏表示,对纺织产业的扶持政策重在治本而非治标。“综观纺织产业近十几年的发展,针对纺织产业的政策调整非常频繁,如纺织出口退税政策的调高或调低就达十几次以上。政策缺乏长远性和系统性,政策调整的随意性太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制定治标不治本。”
据悉,商务部正在研究采取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密切结合的方式。短期政策以减税为主,长期政策则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两高一资”产业调整进行区别对待。
“应以保持产业持续发展为原则,建立系统的、稳定的产业政策保证体系方为根本。”樊敏认为,像纺织这样的大产业,其产业发展导向和政策必须立足长远。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热点推荐
一周热点
免费电子书
- ·陶华碧的“老干妈”辣椒王国
- ·叶华能:客家之子创宝丽华传奇
- ·李嘉诚:华人首富的“超人”秘诀
- ·“绵山寨主”闫吉英
- ·梁小雷:“深藏不露”的低调船王
- ·扬子江“船长”徐镜人
- ·俞敏洪:最富有老师的创业故事
- ·黄光裕和他的430亿传奇
- ·刘汉元:四川的另一个饲料大王
- ·徐乘和他的糖果王国“徐福记”